喜迎新春,祥蛇献瑞。有一群广东街坊,仍在基层一线奔走忙碌,奋战“百千万工程”,巡河植绿,守护万家灯火……今年“新春走基层”,南方都市报推出“春节里的‘志愿红’”报道股票配资交流群,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心有大爱、精诚奉献的广东志愿者身上,讲述“新春红”与“志愿红”相映“红”的广东志愿故事。
珠江口伶仃洋东的深圳湾沿岸,有一条由红树林、滩涂和鱼塘组成的生态宝地,它绵延十多公里,不仅在繁华的深圳闹市旁构成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还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径上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候鸟迁飞季,深圳湾这片滨海湿地都要“接待”十数万只候鸟,它们在此歇脚、越冬,等到气候合适,又继续南下或北上,飞往遥远的澳洲或是西伯利亚。
由于城市发展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多年前,深圳湾的红树林湿地一度面临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12年来,这支队伍坚定地守护着这片生态宝地,千余名志愿者以对自然生态的专业与热爱,积极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湾公园等滨海湿地里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公众科普教育等工作,践行着“绿美广东”的发展理念。
与红树林共同成长 一家三口的志愿日常“我们今天的成绩是清除了17.65公斤的‘绿怪’,大家给自己一点掌声。” 这一天护绿行动的志愿讲解员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的初三学生彭俊涵,大家都叫他“小鹏”。这是他在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里的“自然名”。“自然名”是每一位红树林志愿者热爱湿地、亲近自然的表达。
这一天,小鹏主持的“打绿怪”是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针对外来入侵植物所开展的科普活动。作为小讲师,小鹏从“绿怪”的识别到安全清除方法,再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个细节都力求深入浅出,让参与者深刻认识到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土生态的破坏以及每个人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
今年是小鹏加入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的第七个年头。从小时候起,每周小鹏都会跟着志愿者爸爸妈妈一起到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游玩。耳濡目染之下,小鹏对红树林的生态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他10岁的那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为他注册了深圳义工,并给他报名参加了MCF环保志愿者的培训讲座。经过培训后,小鹏正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熟悉了公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后,小鹏陆续参加了打绿怪、观鸟等MCF开展的公众科普教育活动。后来跟随父母的步伐,进入了科普展馆服务,成为队伍中最小的讲解员。在主讲志愿者的精心培养下,小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从向低龄儿童定点主讲红树林植物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主讲。
每个周末,小鹏和父母都会参加各种红树林公众科普活动,至今,已带领五十多个团队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清除外来入侵物种:白花鬼针草、银合欢、薇甘菊等外来入侵植物近千公斤。
与“明星鸟”结缘 从“小白”到资深护鸟志愿者和地处“角落”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不同,深圳湾公园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平坦的滩涂。对水鸟来说,这里是食材丰富的“食堂”,它们常年聚集于此觅食、嬉戏,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观鸟。
在深圳湾公园的树林间,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运营管理着一方小小的四合院,他们称其为“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这里不仅是志愿者与观鸟爱好者的集散地,也是开展自然科普教育的地方。
彼岸花是自然教育中心最为活跃的一名志愿者,虽然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凭借自己对自然保护的极大热情和与人交往的感染力,获得了团队和市民游客的广泛认可。
2022年10月,彼岸花报名参加了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志愿者培训,开启了她深入了解并投身深圳湾湿地生态保护及自然教育的志愿旅程。在采访中,彼岸花回忆道:“参加志愿活动前,我是一个宅女,接受志愿者培训和实践后,体验到了观鸟的乐趣和自然之美,我找到了生活的新目标。”
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不久,彼岸花又与深圳湾的“明星鸟”黑脸琵鹭结下了不解之缘。黑脸琵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全球数量曾一度仅有300多只,深圳湾公园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了黑脸琵鹭迁徙路上钟爱的栖息地。
每年1月,各地鸟类观察协会和自然保护组织会联合发起“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彼岸花也会和其他志愿者们参与到这一重要的研究项目中。“2023年1月,我还是一名观鸟新手,执行项目那几天,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望远镜都没有找到黑脸琵鹭,我感觉有点懊恼。”彼岸花回忆起她初次参与志愿研究项目的经历,这件事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有一天观测快结束了,我正收拾设备,刚在岸边坐下,两只黑脸琵鹭就飞到我面前,直直地盯着我,相距不到1米。仿佛在说‘你别走别走,我们来了,你快拍吧’”。
这次偶遇不仅让彼岸花拍摄到了珍贵的黑脸琵鹭照片,也让她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些照片被广泛用于保护黑脸琵鹭的宣传和教育,也鼓励了更多志愿者和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黑脸琵鹭的活动中。如今,彼岸花已成为一名资深观鸟护鸟志愿者,她积极参加各类自然保护项目活动,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担任讲解员,向公众普及鸟类保护知识。
打造深圳湾生态保护名片
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无论是彼岸花,还是小鹏一家三口,他们的故事只是红树林志愿者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12月,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累计注册志愿者1615位,志愿服务参与人次达到31225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更高达90753.63小时。
在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绿色行动的热情。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也成为展示“绿美广东”建设成果的生动案例,向世界展示了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就。
红树林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鄢默澍告诉南都记者,2012年开始,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MCF)便发起并组织运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项目,动员社区和公众深度参与红树林湿地的自然生态保护。“以民间公募环保基金会的身份,组织志愿力量对自然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在深圳和内地都属于先例,香港米埔湿地就是学习的榜样。”鄢默澍表示。
12年来,红树林志愿者们足迹遍布深圳湾的每一片湿地,在繁华都市与原生自然之间架起缓冲桥梁,修复并传播自然保护意识。
在源源不断的志愿服务中,他们打造出“守护深圳湾”“拯救勺嘴鹬”“重建海上森林”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68项。滨海湿地间那抹淡淡的“志愿绿”,已成为广东生态保护的生动名片。
“这是团队的力量,也是对热爱自然的志愿者们真诚付出的肯定。”鄢默澍深情地补充道:“湿地不会说话,但湿地都会记得。”
新春寄语:红树林湿地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同行,将人与湿地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绘成幸福实景,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统筹:陈杰生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实习生林植熙
设计:李毅然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股票配资交流群